南京官宣“入秋”后,記者經(jīng)常在公園、植物園或者山坡上看到一些人彎著腰在尋尋覓覓。原來,他們在“撿秋”——收集路邊掉落的楓葉、銀杏葉或橡果、板栗等果實,在豐收的季節(jié)里,“撿”起一個秋天。
“在玄武湖,撿了一整個秋天”
“撿秋”原指撿拾秋收之后的遺漏,大多是地里遺留的莊稼。如今,對于市民來說,“撿秋”則成為一種新興的戶外活動,指在秋季走出家門,采集秋日獨有的花卉和豐收的果實,并用照片定格這美好的季節(jié)瞬間。
“在南京玄武湖,撿了一整個秋天。”網(wǎng)友芋泥麻薯仔在社交平臺上發(fā)布了自己收集的樹葉,獲得近6千個點贊。她的收獲有園林藍冰柏、香石竹、火棘、麥冬、銀杏等十幾種植物,“都是評論區(qū)的網(wǎng)友科普的,撿的過程中很多植物不認識。”
這次“撿秋”讓芋泥麻薯仔“有種跟自然產生交互的感覺”,她計劃晚秋時去植物園繼續(xù)感受秋天,“沉浸式觀察一花一葉,會覺得大自然很神奇、很美好。”
國慶期間,受到孩子二年級下學期課文《植物媽媽有辦法》的啟發(fā),田玲帶著女兒去中山植物園“撿秋”。田玲和女兒帶著籃子在植物園撿了5個小時,女兒每撿到一樣東西都非常開心和興奮,“她撿到老鴉柿的時候特別高興,但當時我們都不認識這是什么,回來之后在手機上查了一下才知道。”
“撿秋”就像開盲盒、找寶藏
阿遙(化名)是一名資深的采蘑菇愛好者,上周她在老山采到了二十多朵蘑菇。“兩個小時的收獲,采到了牛肝菌和松茸菇,還有紅菇。”她告訴記者,自己從去年10月份“第一次摘蘑菇就迷上了”,“一些比較好看的蘑菇,或者比較稀有的品種,我都會把它們拍下來,然后發(fā)在群里或者朋友圈里分享給大家。”
然而,采蘑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阿遙說,有時候她會為了采摘一種特定的蘑菇而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。“我有一次為了找雞樅菌,早上8點多出門,晚上6點多才回家,開了幾百公里的路,結果還是沒找到。”有一次在山林較深處看到遠遠有一處紅彤彤的,很激動地跑上前,竟然是一個礦泉水瓶蓋,“還是呼吁大家保護環(huán)境,不要在森林里留下垃圾。”(金雨希)
●專家提醒
戶外活動安全第一,“撿秋”不傷秋
南京植物資源豐富,南京林業(yè)大學風景園林學院田如男教授告訴記者,市民可以撿一些植物的葉子,比如懸鈴木、雞爪槭、黃連木、麻櫟、無患子、鵝掌楸等,也可以撿拾松果、板栗、七葉樹、無患子、栓皮櫟、喜樹、南酸棗等植物的果實。田如男同時提醒:
1.安全第一,避免到危險區(qū)域“撿秋”;
2.不要隨意采摘樹上的葉子和果實,不要破環(huán)自然環(huán)境;
3.避免誤食,撿到的果實并不都適合食用;
4.避免受傷(如被板栗刺傷)。
凡注有"實況網(wǎng)-重新發(fā)現(xiàn)生活"或電頭為"實況網(wǎng)-重新發(fā)現(xiàn)生活"的稿件,均為實況網(wǎng)-重新發(fā)現(xiàn)生活獨家版權所有,未經(jīng)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"實況網(wǎng)-重新發(fā)現(xiàn)生活",并保留"實況網(wǎng)-重新發(fā)現(xiàn)生活"的電頭。